根据美国军事媒体《战区》在2025年8月18日的报道:
中国的军用倾转旋翼机已经顺利完成了首次飞行,而这款被称为“中国版鱼鹰”的装备,或许还会比美国的鱼鹰表现得更出色。
中国为何一直没研发倾转旋翼机?
现在,美国的V-22“鱼鹰”倾转旋翼机是全世界唯一在役的军用倾转旋翼机。
自从1999年开始小范围服役,这款倾转旋翼机凭借别具一格的外形和出色的性能,一直都是全球焦点。
中国的军事爱好者自然期待我军能研发出类似“鱼鹰”的倾转旋翼机,不过直到美国媒体曝光中国军用倾转旋翼机即将首飞的消息之前,国内关于“鱼鹰”的动态一直没有传闻。
中国在倾转旋翼机方面的研发一直磨蹭到如今,主要原因在于这种飞行器天生就有缺陷,可以说是“天生的瘸子”。
飞机螺旋桨高速转动的时候,会带来一种叫“下洗气流”的现象,也就是空气会沿着与推力相反的方向流动。
要是倾转旋翼机的姿态掌控不好,或者说“下洗气流”的范围扩大,导致旋翼陷入到这种气流中,整个机体立马就会打个滚儿。
要是是个像图-95那样的轰炸机,出现这种翻滚情况还能救得回来,毕竟它飞得挺高的。
不过,“鱼鹰”倾转旋翼机算是“直升机”类别,飞得比较低些,所以一旦出现这种翻滚情况,大多都没得救,机身直接就砸在地上了。
另外,像图-95这种轰炸机,降落时会持续向前飞行,不断降低高度。而“鱼鹰”倾转旋翼机,归属“直升机”,则是直接垂直往下降,降低高度。
“鱼鹰”在减低高度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侧的侧翼陷入“下洗气流”,而另一边的侧翼却没碰到“下洗气流”的情况。
遇到这种情况,“鱼鹰”就像汽车一边的轮子在平稳的路面上跑,另一边的轮子却在极滑的冰面上滑,会让机身迅速变得不稳,甚至可能引发“鱼鹰”倾覆或旋翼机坠落的事故。
“鱼鹰”这个倾转旋翼机,从上世纪末投入使用到现在大概过去了25年左右,期间在各种事故中累计造成了64人遇难、93人受伤(截止到2024年12月的统计数据),事故频发得挺厉害的。
到了2024年12月,美国的“鱼鹰”倾转旋翼机还因为事故频繁,导致全球所有现役的“鱼鹰”都暂停飞行,进行了全面检查。
所以说,“鱼鹰”倾转旋翼机频繁出事,反映出它的技术设计本身就存在根本性的问题,难以彻底搞定。这也造成中国的“鱼鹰”迟迟没能亮相。
“必须”研发倾转旋翼机
虽然“鱼鹰”倾转旋翼机出问题多,但它的未来发展还是令人看好的。
倾转旋翼机这个家伙把两边的螺旋桨平放,就像变成了一架用螺旋桨的固定翼飞机,比起普通的直升机结构,它在空气浮力的利用效率上要高出不少。
根据这个情况,倾转旋翼机和一般的直升机用一样多的燃料,前者的飞行距离通常能比后者多出大约两倍左右。
所以说,“鱼鹰”倾转旋翼机虽然一出世就事故多发,但作为一种“运输直升机”,它真是太抢手了。
再加上我国的075、076两栖攻击舰陆续服役,未来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可以用倾转旋翼机在海面上大规模、远距离地输送装备和人员,看来现在中国确实到了“非得”研制倾转旋翼机的阶段了。
到2024年11月,中国首款倾转旋翼机——镧影R6000顺利完成组装。不过得说,它是一款民用级别的倾转旋翼机,最大起飞重量只有6吨,跟美国的“鱼鹰”那样的倾转旋翼机完全没法比。
直到2025年8月,美国《战区》网站才爆料说中国的军用倾转旋翼机顺利进行了“首飞”,这才证明我国确实在研发像美国“鱼鹰”那样的倾转旋翼机装备。
中国直接研发第二代倾转旋翼机
现在看起来,我国的军用倾转旋翼机在技术上可能比美国的“鱼鹰”更具优势。我们的倾转旋翼机大概沿用了和美国目前在研的V-280倾转旋翼机一样的技术路线。
“鱼鹰”级的倾转旋翼机可以算是美国的第一代产品,而V-280则是第二代。跟“鱼鹰”比起来,最明显的技术提升在于它的发动机传动系统进行了优化。
当年美国研制“鱼鹰”的时候,为了省事儿,采用了比较简单的发动机传动系统设计。这就导致“鱼鹰”的螺旋桨从头顶旋转到前方时,发动机也得随着一起转动。
V-280型倾转旋翼机用了个更复杂的结构,它的发动机一直朝着后方。当螺旋桨从头顶转到前方,或者反过来,从前方转到头顶,发动机的方向都保持不变,没动。
这个设计让V-280型倾转旋翼在降落的时候,发动机不会朝着地面喷出大量高温气流,避免烧坏军舰甲板,也防止砂石被吹起或者吸进发动机进气口。
V-280型倾转旋翼还会采用更多的电驱动系统,取代原有的机械传动结构,力求减少机械故障出现的概率。
毕竟“鱼鹰”这个家伙的机械毛病实在是挺多的,经常一边飞一边掉零件,从天上掉下来,真让人操心。
最重要的是,V-280型倾转旋翼飞了差不多30到40年,比“鱼鹰”晚了不少,所以能享受到飞控系统升级带来的好处。
倾转旋翼机的“下洗气流”这个麻烦,算是硬件上的难题,几乎没得解。所以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想办法的就是在软件上下功夫,用更先进的飞控系统,尽量避免倾转旋翼机遭遇“下洗气流”引发的麻烦。
我国的倾转旋翼机很可能沿用和V-280倾转旋翼类似的技术路线,比如采用恒定方向的发动机,增加电驱系统的比例,以及配备更先进的飞控系统。这也意味着我们很可能跳过美国V-22“鱼鹰”的研发阶段,直接着手开发“下一代倾转旋翼机”。
配资客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