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剧《唐朝诡事录》的大火,很多人都对于那段时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好奇心。
剧中,太平公主根本就不把李隆基放在眼里,“太子党”和“公主党”表面上看着和和气气,但是背地里,都在安安的较量。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最终李隆基在登基后不久,就铲除了太平公主的一些势力。而太平公主在政变中,也被刺死。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李隆基在政变之后,他下令处决了太平公主的所有儿子,唯独赦免了她的次子薛崇简,并赐予他皇室的姓氏。
为何李隆基在对待太平公主的子女时,表现出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政变前的风云唐隆政变是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最为光辉的一页,这次政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也将这两位政治人物推上了权力的巅峰。
展开剩余89%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女儿,从小就浸染在政治斗争的环境中。
她深谙权谋之术,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来实现政治目标。
武则天的强势统治为她提供了丰富的政治资源和经验,使她在唐朝政坛上如鱼得水。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太平公主继续在朝廷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唐朝政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女性政治家。
而李隆基,这位后来成为唐玄宗的皇帝,自幼聪慧机敏,深得祖父唐高宗和祖母武则天的喜爱。
他在政治上表现出的敏锐和果断,使他在年轻时便崭露头角。
中宗李显去世后,其子温王李重茂被立为新帝。
然而,韦武集团与其他皇室成员,包括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之间存在明显的权力争斗。
韦皇后作为中宗的遗孀,掌控了朝政,试图通过大量任命自家人来巩固权力。
韦皇后的哥哥韦温及其他家族成员掌握了重要的军事职位,实际上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眼看李家天下要落入外戚韦氏手中,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结成同盟,一起扳倒韦氏一族长。
当时,李隆基秘密集结了一批忠诚的将领和朝中的有志之士,准备发动政变。在得知韦皇后及其亲信的谋杀计划后,他决定先发制人,避免更大的祸害。
随后,在太平公主的支持下,李隆基巧妙地利用了韦氏在军中的不满情绪,争取了“万骑”将领的支持。
在周密的准备后,李隆基发动了突然的政变,迅速控制了京城,并成功诛杀了韦氏的主要成员,终结了韦氏集团的统治。
这场政变不仅确保了李唐皇室的延续,也为李隆基后来的权力之路铺平了道路。也使太平公主的政治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可以说,唐隆政变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作的顶峰。
然而,政变的成功只是暂时的胜利,随之而来的权力争夺和政治角力,却逐渐将两人推向了对立面。
在政变成功后,李隆基成了太子,与太平公主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
太平公主在政变后继续保持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这让李隆基感到不安。
权力的较量与断裂权力的较量从来都是无情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被权力斗争和个人野心所取代,最终走向了彻底的断裂。
公元172年,李隆基的父亲不顾太平公主的阻拦,主动退位成为太上皇,李隆基则登上皇位。
在这个过程中,李隆基开始对太平公主产生了疑虑和不满。
他明白,要想巩固自己的皇位,就必须削弱甚至消灭太平公主的势力。
与此同时,太平公主也没有坐以待毙。
她深知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她不甘心在权力斗争中被边缘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太平公主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包括与朝廷中的大臣结盟,试图通过政变来推翻李隆基的统治。
这场权力的较量逐渐升级,双方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愈发紧张。
太平公主的权力欲和政治野心使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她的种种行动,最终引发了先天政变。
这场政变的失败,标志着太平公主权力的终结,也预示着她悲惨命运的到来。
李隆基在政变中展现了他的冷酷和果断,他毫不留情地处决了太平公主及其大部分儿子,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彻底消灭她的势力。
然而,在这场残酷的清洗中,李隆基却唯独赦免了太平公主的次子薛崇简。
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和疑惑。
为何李隆基在处死太平公主所有儿子的同时,却选择赦免薛崇简?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
薛崇简的角色与决定在这场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薛崇简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命运,既与太平公主的政治野心紧密相连,又因其个人的选择和行动而发生了截然不同的转变。
薛崇简,父亲是薛少,作为太平公主的次子,自幼便与李隆基相识。
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在后来成为薛崇简命运的关键。尽管其母与李隆基关系恶化,薛崇简始终保持着与李隆基的联系。
在太平公主策划毒杀李隆基的阴谋中,薛崇简选择了站在李隆基这一边,并且他还多次劝告太平公主收敛,但是太平公主不听,甚至还受到了打骂。
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薛崇简的聪明和机智,也展示了他在关键时刻的明智选择。
正是因为这一行为,薛崇简赢得了李隆基的信任。
当政变失败,太平公主及其大部分儿子被处决时,李隆基出于对薛崇简忠诚的认可和政治考量,决定赦免其生命,并准许他保留官职,赐他“李”姓。
政变后,李崇简被迅速从长安送往远地蒲州,担任别驾,这是一个相对较小但不失为一个安置“不便之人”的职位。
蒲州,位于黄河河畔,是一个交通要塞,但对于曾经身居高位的李崇简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流放。他在那里的生活远离了往日的辉煌,转而面对一种更为平静和孤寂的生活。
每天的工作是处理一些地方的琐碎事务,与他曾在皇宫中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久,李崇简又被迁往更远的溪州。
溪州位于偏远的山区,四周环山,风景虽美,但对于一个习惯了朝堂争斗的政治人物来说,这样的环境更多地是一种心灵上的折磨。
他在这里度过了几年时光,这段期间,他的妻子,方城县主武氏,也因病在这里去世。
武氏的去世对李崇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独自面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和深深的哀伤。
几年后,李崇简被起复为袁州别驾,这一次他返回了一些较为繁华的地区。
袁州,作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
在这里,他尽管重新获得了官职,却已经心力交瘁,对仕途失去了兴趣。
开元十二年的秋天,李崇简病逝于袁州的官舍。他的死让他从政治漩涡中彻底抽离,结束了一生的风波。
在他去世十四年后,李崇简被安葬在黄山之原,他的坟墓远离了曾经的权力中心,象征着他生命的最终归宿和平静。
李隆基的最终决策李隆基在处理太平公主及其子女的问题上,展现了他的冷静和果断。然而,他赦免薛崇简的决定,却透露出其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政治智慧。
首先,李隆基赦免薛崇简,是出于对其忠诚和信任的认可。
薛崇简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展现了他对李隆基的忠诚,这种忠诚是李隆基非常看重的。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信任是非常珍贵的,李隆基愿意用赦免和奖赏来表达他对薛崇简的信任和感激。
其次,赦免薛崇简也是李隆基的一种政治策略。
通过赦免薛崇简,李隆基向朝廷和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他不仅是一位冷酷无情的统治者,还是一位懂得报恩和奖励忠诚的君主。这种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他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效忠。
最后,李隆基赦免薛崇简,也反映了他对权力斗争的深刻理解。
太平公主的失败,已经彻底消除了她的政治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不再需要对她的子女赶尽杀绝。相反,通过赦免薛崇简,李隆基可以展示自己的宽容和大度,从而树立自己的威望。
总结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处决了太平公主的所有儿子,却唯独赦免了次子薛崇简,这一决定背后充满了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人性情感。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展示了唐代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也揭示了李隆基在处理复杂局势时的智慧和策略。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斗争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及在这种斗争中个人选择的重要性。薛崇简的命运,正是这种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生动体现。
参考资料:
《旧唐书》
发布于:山东省配资客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