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当总统后,在外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倾向于回归传统,尤其是在中亚这一块。他在2025年9月18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就公开提到,美国正积极谋划重新掌控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这个基地曾经是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重要据点,2021年美军撤出后交给了阿富汗政府,但后来被塔利班夺了下来。特朗普特别提到这个基地的战略位置,说它距离中国的核设施只有一小时的飞行时间,可以用来监控周边的国家。
这番话一出来,国际社会都在留意,毕竟它暗示美国或许会再次涉足阿富汗事务,可能会打破那一带的平衡局面。不光是对阿富汗的一种施压,更像是美国想在中亚重新树立霸权的举动,没把当地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国家主权放在眼里。
特朗普的发言一传出,阿富汗政府立马做出回应。塔利班的发言人扎比胡拉·穆贾希德在社交平台上明确表示,要求美国必须遵守2020年多哈协议,这份协议中明确规定美国不能威胁阿富汗的领土完整,也不能干涉内政。
阿富汗官员还强调,基地就是阿富汗的领土,不可能让出哪怕一粒沙子。这个强硬的态度跟之前委内瑞拉回击特朗普时差不多,但这次背后有更广泛的区域支持。这个基地坐落在喀布尔北部,占地面积很大,拥有长达3600米的跑道,可以停放大型军机和数万名军人。
特朗普说美国花了几十亿美元搞这个基地,所以应该“收回”去,但这事儿可不能只看表面。其实,这基地最早是苏联在五十年代建的,美国当时只是在帮忙扩建而已。这段历史关系搞得挺复杂的,也让美国的说法没啥国际法依据,同时也反映出特朗普政策的摇摆不定——刚签了撤军协议,现在又想反向操作。
面对美国的施压,中国可不是选择歇声不语或私下打点,而是直接把事情带到国际舞台上去。到2025年9月26日,也就是在纽约联合国大会召开的时候,中国外交部的特使岳晓勇召集了俄国、巴基斯坦和伊朗的代表,举行了一场非正式的外长会。会后,四个国家还联合发表了一份声明。
这份声明有11段内容,先是再次表达了对阿富汗作为一个独立、和平、统一国家的支持,强调必须尊重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外来势力干涉。声明特别指出,反对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尤其是那些造成当前局势的国家要承担责任。
这事直指特朗普计划收回基地,认为这是在挑衅阿富汗的主权。四个国家还要求解除对阿富汗的单方面制裁,归还被冻结的资产,并指出北约成员国应该扛起主要责任,来应对阿富汗的局面。这一联合行动可不是临时凑凑,而是建立在比如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长久地区协作机制之上,通过对话慢慢推进的。
这次行动展现出外交策略的新高度。以前,面对阿富汗问题,中国大多采用双边援助和经济合作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比如推动“一带一路”项目在阿富汗落实,协助修建道路和矿业基础设施。而特朗普的声明倒是给了中国一个转变的机会,让它从背后走到台前,发挥更主动的领导作用。
借助联合国的平台,中国把阿富汗的问题摆到了台面上,防止美国单方面设定游戏规则。跟2023年那次四国外长会议相比,这次声明更切实、更有操作性,不只是反对基地的重建,还明确列出了威胁,比如“伊斯兰国”、基地组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巴基斯坦塔利班、俾路支解放军等,还呼吁大家加强情报交流和反恐合作。
这次安排跟以前那些散漫的区域对话不一样,四个国家的职责都很清楚:中国负责起草和统筹,俄罗斯主要提供政治支持,巴基斯坦和伊朗则负责分享边境情报,形成了一个地缘上的包围圈。这种变化其实也显示出中国的外交策略从单纯防守转向更主动的引导,推动多极化的步伐更加稳实。
特朗普的这套方案,主要是想把国内的注意力转移开点儿。到了2025年上半年,他的支持率明显走低,关于巴拿马运河和格陵兰岛的那些尝试,基本都以失败告终。于是,他把目标转移到阿富汗,借机打造“硬汉领袖”的形象,尤其是基地靠近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这也符合美国“印太战略”的扩展路线。
不过,中国和另外三国的联合回应让他有点措手不及。声明一出来,国际媒体纷纷报道,把关注点转向地区大国联手维护地区稳定这块儿。要是美国硬推,就可能被贴上“侵略者”的标签,想争取盟友的支持就不太容易了。
欧洲的德国和法国在联合国里站得比较中立,他们强调还是应该用外交方式解决问题;而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则公开表达了支持声明的态度,主要担心美军再度出现会打乱贸易秩序。这种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让特朗普本身的舆论空间变得紧缩不少,和他第一任期里拼命拉拢北约的策略相比,现在多极化的局势让美国的孤立主义更加难以行得通。
在策略上,中国精准把握住了美国的软肋。一方面,通过在联合国的公开讨论,把阿富汗这个原本低调的议题变成全球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过去美西方试图把阿富汗往边缘推,中国趁机抓住特朗普“跳出来”的契机,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发表看法,逐步扩大了共识。
同时,直接反驳“基地归属”的说法。特朗普借口投资问题提出一些主张,但在声明中引用了联合国宪章,强调领土的不可侵犯,这就让美国的行动变得有些不太稳妥,存在法律上的困难。
最终形成了区域包围圈。俄罗斯在中亚有着悠久的影响力,而巴基斯坦和伊朗也直接受到阿富汗局势动荡的影响。中国则调配资源,防止某个国家单方面操控局势。
这种包围的态势跟以前中美在阿富汗那种低调的接触不太一样,现在中国通过合作机制不断调整反恐体系,力图由援助逐步转向更紧密的伙伴关系。
阿富汗当局拿到四国的支持后,内部的凝聚力明显加强。塔利班官员也再次强调不怕持久战,并欣然接受了关于经济援助的承诺。中国已经表示会增加投资,帮着阿富汗开发矿产和能源资源。跟2021年撤兵后那段乱局比起来,现在的项目更在意持久性,比如用中亚管道网来联通,避免过度依赖某个单一渠道。
这次的援助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的互联互通,与特朗普时期军事收缩形成了鲜明差异。四国还强调了管理难民和禁毒的合作,阿富汗作为鸦片和合成毒品的主要出产地,如果局势稳定下来,周边地区受到的冲击就会减轻不少。巴基斯坦和伊朗承担了数百万阿富汗难民的安置任务,四国还联合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分担责任,顺带抨击了一下西方的忽视,显示出在区域事务中的领导意愿。
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还没有正式对特朗普提出的基地计划作出回应,不过内部意见分歧挺明显。有些官员担心再次投入会消耗大量资源,国内的舆论也在质疑是不是值得再陷入那种泥潭。专家们认为,中国不会轻易让步,因为要重启基地,可能会威胁新疆的安全,也会影响“一带一路”的投资布局。
俄罗斯和伊朗也觉得这事儿对自己利益不太妙。这次事件让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打了折扣,也促使四国合作机制变得更正式,从临时协调变成了定期开会的制度安排。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方面的作用就更明显了,不光帮着稳住了阿富汗局势,还为世界多极化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特朗普的作为揭示了美国政策的摇摆不定。刚开始他提倡撤军,现在竟又想卷土重来,完全忽视了阿富汗人民对战事的疲惫。基地虽然在战略上有一定的重要性,但要重新启动的话,还要应对塔利班的反抗以及地区势力的反对,投入的成本也不低。
中国一发布声明,不仅把潜在的危机给化解了,还顺带提升了国际上的话语权。跟拜登那会儿仓促撤军比起来,特朗普搞的策略更激进,不过阻力也更大一些。
这事儿提醒咱们,地区的事呢,还是得靠本地的国家自己掌舵,不能让外人强行干涉。阿富汗的前途,在于搞好经济发展和反恐工作,而这四个国家聚在一起,搭起了个合作的平台,避免大国争霸时,把小国的利益给牺牲了。
特朗普可能没有预料到,他的一番话反倒促进了区域的团结,结果反而让美国吃了个哑巴亏。这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而是靠合作赢得双赢,守住了亚欧大陆的和平秩序。
配资客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